玫瑰痤疮1
验案1
一般情况:患者女,45岁,2021年11月22日首诊
【主诉】:面部红斑丘疹脓疱伴灼热1年余。
【现病史】:患者自诉1年前于面部反复出现红斑丘疹脓疱,伴灼热,烦躁、熬夜、日晒及食用辛辣刺激食物后加重。曾诊断为“过敏性皮炎”“痤疮”,曾口服“氯雷他定”,外用“地奈德乳膏”及“他克莫司乳膏”等,症状可缓解,但容易反复。自发病以来,纳可寐欠佳,胸闷烦躁易怒,月经不规律,经期乳房胀痛,小便正常大便偏湿易软烂。
【既往史】既往无特殊病史。
【四诊摘要】:面中部可见红斑、丘疹及少量脓疱,鼻部可见大小不一结节,鼻翼及脸颊可见扩张的毛细血管,局部可见凹陷性瘢痕及色素沉着,颧部、眼周、前额可见淡黄褐色斑片。舌质暗、舌苔白、脉弦细。
诊断
【中医诊断】酒渣鼻辩证:肝气郁结证
【西医诊断】玫瑰痤疮
【处方】柴胡15g 陈皮10g 香附10g 麸炒枳壳10g
白芍15g 甘草6g 丹参15g 连翘15g
夏枯草15g 炒芥子15g 马齿苋30g。
7剂,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内服。
西药予口服硫酸羟氯喹、盐酸多西环素胶囊,外用保湿剂
二诊:2021年11月29日。经治疗后面部红斑变淡,丘疹、脓疱明显减少,灼热减轻。睡眠及胸闷烦躁稍有改善,停经40天余,已排除妊娠,小便正常,大便偏湿。舌质暗、舌苔白、脉弦细。上方加麸炒白术10g,7剂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内服。西药予硫酸羟氯喹、盐酸多西环素胶囊口服。
三诊:2022年1月5日。经治疗后面部红斑变淡,可见少量色素沉着,鼻翼及脸颊部位仍可见毛细血管,鼻部结节部分消退,颧部、眼周、前额淡黄褐色斑片变淡。自觉面部暗沉改善,日晒后面部仍有潮红,睡眠及胸闷烦躁改善,月经不规律,经期乳房胀痛明显缓解,小便正常,大便偏湿,时有软烂。舌质淡、舌苔白、脉弦细。上方去夏枯草,7剂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内服。西药予硫酸羟氯喹口服。
四诊:2022年1月21日。经治疗后面部潮红减轻,睡眠欠佳,小便正常,大便成形。舌质淡、舌苔白、脉弦细。上方去炒芥子,加茯神15g、牡蛎30g、生龙骨30g,7剂水煎服,每日一剂,分两次内服。继续予保湿剂外用。
【按语】
玫瑰痤疮是一种发生于颜面中部,主要累及面部血管、神经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,属于中医“酒渣鼻”范畴。好发于20 ~ 50岁女性,儿童和老年人同样可以发病。
目前对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,通常认为玫瑰痤疮可能与遗传因素、神经血管调节异常、天然免疫功能异常、皮肤屏障功能障碍、微生态紊乱、蠕形螨感染、消化道幽门螺杆菌繁殖、心理因素及滥用激素等有关。中医对本病早有论述。宋代陈言《三因极一病证方论》言:“肺热,鼻发赤瘰,俗名酒渣”。清代《外科大成·酒兹鼻》说:“酒兹鼻者,先由肺经血热内蒸,次遇冷风寒外束,血瘀凝滞而成,故先紫而后黑也”。
本病根据发病部位、时期及皮损特点,将玫瑰痤疮分为四种主要类型: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、丘疹脓疱型、肥厚增生型、眼型。不同类型治疗方案存在差异,不同证型也需辩证论治。
钟江教授总结多年临证经验,认为本病与肺、脾、肝、胃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密切关系。肺主气,司呼吸,在窍为鼻,在体合毛。若肺经热盛,血热内蒸,风寒外束,瘀阻于面则形成酒渣鼻。脾主统血,主运化,脾亦运化水湿,以滋润皮肤,若功能失常,水湿停聚,久则化热,湿热熏蒸于面,则致酒渣鼻。肝主疏泄,主藏血。情志抑郁,肝脏疏泄失常,郁而热攻头面,灼伤血络,而致酒渣鼻。主受纳与腐熟水谷,饮食不节、过食肥甘厚味,脾胃功能失调,内生湿热熏蒸于鼻,外感风寒,血瘀凝结而致酒渣鼻。
本例患者,面中红斑丘疹脓疱,眼周可见淡黄褐色斑片,易胸闷烦躁,月经不规律,经期乳房胀痛,舌质暗、脉弦细,大便多软烂,多由于肝失疏泄,气机郁滞,加之脾失运化,湿久化热,湿热薰蒸颜面而发。治疗以疏肝健脾,清热解毒为法,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。方中柴胡有疏肝解郁之效;陈皮燥湿化痰;白芍养血调经;香附可调经止痛;当归可补血活血;丹参可散瘀止痛;枳壳理气宽中;甘草补脾益气、调和药性;连翘、夏枯草、马齿苋清热消肿,炒芥子散结消肿。二诊、三诊经治疗后面部皮损减少,肤色改善,灼热减轻。睡眠及胸闷烦躁稍改善,但仍有脾虚湿蕴,加麸炒白术及麸炒薏苡仁健脾燥湿。四诊时潮红改善,鼻部仍有结节,大便成形,入睡困难,加浙贝母软坚散结,龙骨、牡蛎、茯神镇静安神。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